(资料图片)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为深入了解枣庄非遗项目现状,大众日报枣庄站邀请山东大学文学院刘娟教授一行赴枣庄各区(市)进行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手工业项目调查。为展示枣庄非遗之美,特策划“跟着教授看枣庄非遗”融媒系列报道,聚焦枣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牛皮具及牛蜡制作是指匠人们,通过传统手工艺,将生牛皮、牛油制作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和器具。在滕州出土的春秋时期车马坑遗址里和汉画像石中都有牛皮具被广泛应用的印记。王氏族谱记载,木石王氏家族制作牛皮具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后经过王延平等6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逐渐发展成熟,并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
滕州地区的牛皮具具有材美工巧、刻花新颖、经久耐用的特点,作为南北方过度地区,又融合了鱼米之乡的细腻和北方文化的粗犷。牛皮具植根民间、遍布乡村,用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其制作过程融皮革、编织、木工、刺绣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牛皮具的制作分为去毛淡灰、熟皮、割条、编织合条四大工序,100余道小工序。首先是熟制,将牛皮放入井水中浸泡,剔除牛皮上的肉质,然后放入石灰水中浸泡,使牛毛和胶原纤维得以松解,脱毛后放入清水缸,直至观感洁白,手感柔软方可。此步骤制作的牛皮也称“生皮”。牛皮熟制方法分为腌皮和熟制。将生皮和一定比例的芒硝放入土灶大锅,根据季节和温度的变化控温腌皮,后出锅晾干。然后再刮除削里、放入一定比例的植物油,点着火,此过程火候很重要,需看火头、试火温、闻火头,并不断的翻滚、摔捶、鞣制,不让牛皮长时间接触锅底。待牛皮出现爪子图案时立即停火出锅阴凉,牛皮则熟制成功。其次为割条,割条是考验匠人功夫的一关,割皮条时多用陡刀且“月牙刀”在指间行走,需两人密切配合。中间打点,矜着皮条顺着刀势与牛皮纹路张弛有度方能割出一圈圈细溜匀称的皮条。最后是制作成品,匠人们通过编织、合条制作出牛鞭、打綆、鼓皮、牛筋腰带、皮革家具、弓弦等生产生活器具。牛皮具在编织时多采用“铜钱扣”“菊花”“双菊花”“菱角块”“胡椒眼”等花纹。
秘制牛蜡的制作可简要概括为:制念、熬油、挂蜡、染色、书字五大工序30余步小工序。
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木石镇就有200多户通过牛皮生产简皮、皮线、皮绳、皮鞭等简单、实用牛皮制品作坊。直到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并入了滕县皮革社。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作坊式生产转变为机器化生产,传统手工牛皮具、牛蜡制品没有竞争力,皮匠艺人纷纷改行,再加上年轻人不愿学习,老艺人相继离世,牛皮具、牛蜡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
近年来,滕州市文化部门加大了对牛皮具、牛蜡制作技艺的保护力度,对全市皮匠艺人进行摸排访谈,建立了档案资料,激励传承人收徒传艺。第五代、第六代传承人王学志、王克明父子积极参加各类非遗展会,开展非遗进校园,创办“落凤山”品牌,开拓线上销售平台。通过努力,相信牛皮具、牛蜡制作技艺必将重获蓬勃生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体系里的宝贵基因。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张环泽 孟令洋 报道)
关键词: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sdqn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 : 39 60 291 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