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下简称“思政实践”)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把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近年来,思政实践在发展中经验与问题并存,其规范化建设已提上日程。
深入社会是核心关键
(资料图)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各高校要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与理论教学不同,实践教学是在社会生活中讲,跟现实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学生恰当地、逐步深入地联系生产实际,特别是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加深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进而启发引导青年学生调适认知、改造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下,安全保障、经费支持与队伍建设等都对思政实践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提出了极大挑战。考虑到不同高校的现实条件差异,有学者提出了课内实践、校园实践、网络实践等多种实践形式。事实上,高校跟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在实践育人方面有合作的传统和现成的机制,教育部门也有相应的指导与支持,因此思政实践规范化建设必须明确: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去是核心关键。只有置身于广阔天地之间,用脚步丈量、用眼睛发现、用耳朵倾听、用内心感受,才能真正塑造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
覆盖全体大学生是基本要求
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思政实践早已明确列入思政课建设标准。考虑到安全保障、经费支持和队伍建设等现实条件,一些高校将思政实践与共青团负责的社会实践相结合,采取志愿申请、分级推荐等方式,选拔优秀学生或骨干学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效果不错,但无法实现全员覆盖;为了保证全员覆盖,一些高校将那些不同于理论教学、广泛面向学生开展的活动都纳入了思政实践的范畴,活动虽然非常多,但一些活动带有竞赛性质,实则难以实现全员覆盖;一些高校由思政课教师自行组织,学生自行组队外出,虽然实现了走出校门和全员覆盖,但质量难以保证。
尽管目前思政实践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亮点突出,但既要覆盖全体大学生,又要走出校门,对高校的挑战是极大的。事实上,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普遍设置实践模块,高校诸多实践类课程譬如专业实习实训一直都是全员覆盖且走出校门的,在这方面高校有着较为成熟的体制机制。因此,思政实践规范化建设必须明确:要覆盖全体大学生。大学是青年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就像小麦的灌浆期,思政实践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大学生,学生虽多,但一个不能少。
推进大思政融合是重要方向
思政实践不是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实训基本形成了较好的体制机制。社会实践多由共青团统筹,各二级学院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深度融入;专业实践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高度重视,各二级学院积极实施,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积极参与。思政实践主要由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实施,但是目前高校学生数量普遍庞大,思政课教师力量相对单薄且思政课教学任务本身就较为繁重,单一部门推进思政实践全员覆盖确有困难。近年来,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导师逐步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或参与到专业实践中推进课程思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思政实践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思政实践可以与学工部门统筹的社会实践、与各学院负责的专业实习实训结合起来,构建思政实践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合一”教学模式,统筹推进大思政融合。整合实践育人资源,共建共享思政实践基地、专业实践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整合实践育人队伍,充分挖掘高校全员育人队伍潜力,思政课教师参与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共同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政课教师的思政实践,提供专业指导;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导师参与共青团统筹的社会实践,发挥价值引领功能;辅导员参与思政实践集体备课,分享特色典型鲜活案例。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机制,让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等同向同行,形成实践育人合力,有利于解决思政实践全员覆盖的管理问题,有利于消解思政实践走出校门的安全保障、经费支持和队伍建设等现实问题。因此,思政实践规范化建设,推进大思政融合是重要方向。善用“大思政课”,引导大学生将思政实践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将专业能力的强化与思想素质的提升相结合,既激发了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增强了实践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了成才与成人的统一。
(作者:朱丽霞 系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关键词: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sdqn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 : 39 60 291 42@qq.com